文物修复师可以考证了

261人浏览 / 0人评论

 文物修复师是一个专业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作为文物修复师,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中国的文物修复师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截至2012年,全国仅有2000人左右,严重影响着文物的保护状况。

2015年,文物修复师正式纳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

2021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工作内容

修复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书籍与手稿、绘画与雕塑、陶瓷与青铜器、考古遗址等。

修复工序:不同类型的文物修复工序有所不同,以古陶瓷修复为例,一般须经检测、清洁、加固、粘接、补配、作色作旧等十多道工序。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需根据史料、造型本身的对称性等辨别残缺部位原本的模样,再进行补型,补型原料也极其严格。

职业技能

专业知识: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掌握一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

观察能力:能够在观察中发现文物的损伤及其成因,细腻的观察力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艺术与创造力:在保证文物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手法进行补充和修复。

手工技艺:熟练掌握各种修复工具与材料如胶水、颜料、纤维等的使用。

职业发展
就业机会:主要在博物馆与艺术馆、考古队与研究机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工作,负责馆藏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出土文物的修复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与管理等。
晋升途径:通过参与重大修复项目,可逐步提升至高级修复师或修复项目经理的职务。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还可进入高校或专业机构授课,或独立开设工作室。
职业现状
人员缺乏:中国文物系统 3000 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不过 2000 人。
传承困难:中国开设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工艺美术类院校只有 17 所,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更多依靠 “师傅带徒弟” 的传统方式,且需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职业挑战与机遇
挑战:面临技术挑战,如应对各种不同材料与工艺挑战;存在伦理问题,需平衡艺术重现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往往资金不足,造成修复项目的推进缓慢。
机遇:科技进步为文物修复开辟了新路线,大大提升了修复的效率与效果;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许多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修复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也为修复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
 

全部评论